望 奎 縣 中 醫(yī) 院
WangK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
icine Hospita
l
 

歡迎光臨望奎縣中醫(yī)院【官網】

健康大講堂丨姜海彬:《你與幸福只隔了一條細細的鏡子》——望奎縣中醫(yī)院“健康大講堂”“碩士話健康”第十一期

瀏覽數(shù):12 

2023年8月3日,望奎縣中醫(yī)院“健康大講堂”“碩士話健康”第十一期在門診綜合樓三樓多功能廳舉行,望奎縣中醫(yī)院副院長兼內科六病房主任姜海彬講授了題為《你與幸福只隔了一條細細的鏡子》的胃腸鏡檢查相關知識,60余名患者及家屬參加并聆聽了講座。

圖片

你與幸福 — 只隔了一條細細的鏡子

事實上,醫(yī)學科普的意義遠大于醫(yī)學診療;化道腫瘤的前期癥狀,就是沒有癥狀!你與幸福的距離,也就一條鏡子的長度!

圖片

眾所周知,95%的大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一步步演變而來的,這個過程需要5-10年的時間,在此期間做個腸鏡,發(fā)現(xiàn)并切除它就能有效規(guī)避患癌風險。然而,就有很多人以各種理由拒絕腸鏡,最終釀成大禍,悔之晚矣!今天我與大家聊聊腸鏡檢查的必要性。

圖片

我的朋友圈有很多內鏡專家,每隔幾天就會看見他們發(fā)年輕人確診為腸癌,大夫們每每扼腕嘆息:你與幸福的距離,也就一條鏡子的長度!

圖片

和大家分享一個病例一位中年女性,因腹痛、便血就診,腸鏡檢查先是看見息肉,隨后在乙狀結腸發(fā)現(xiàn)結腸癌,腸腔狹窄,腸鏡勉強通過。在乙狀結腸、降結腸、橫結腸見到多枚大小不等息肉。在結腸肝曲又發(fā)現(xiàn)一處結腸癌。腸腔狹窄,腸鏡已無法通過。于兩處癌變部位取活檢后退鏡。病史中最引人注意的是,兄妹四人,哥哥患有直腸癌,弟弟妹妹死于直腸癌。目前自己也被診為原發(fā)結腸癌并肝轉移。對于這個家庭是何等不幸!有人說基因不好,有人說環(huán)境污染太重,但這都是我們無法改變,或者說短期內無法改變的事實。但是腸癌是公認的最容易預防的癌癥,患上它,是天底下最冤的!
我們能做的就是早發(fā)現(xiàn),早診斷,早治療。如果兄妹中有一人發(fā)現(xiàn)病變,大家都查查體,做個腸鏡看看,或許不至于拖到晚期。更進一步講,如果能在10年前查查體,做個腸鏡,這家人現(xiàn)在依然可以含飴弄孫,享受天倫之樂。可惜僅僅是如果!

圖片

那么,如何早期發(fā)現(xiàn)結直腸癌呢?結腸鏡檢查是腸道腫瘤篩查“金標準”。因為在腸癌的初期,比如息肉階段,超聲、CT是無能為力的。而結腸鏡可完整、清晰地將整個腸道內部觀察清楚,并對可疑部位可進行拍照、染色觀察以及取組織做病理檢查。然而很多人聽到做結腸鏡檢查,都誤以為很痛苦,因此十分抗拒。事實上,結腸鏡檢查如果方法的得當,盡管會有腹脹不適等,但一般都在承受范圍。而且現(xiàn)在有無痛的腸鏡,在不知不覺中就輕松地完成了檢查。清腸劑是不大好喝,但一般人也可以耐受,真受不了,可以分次服用,但腸道一定得準備干凈,否則容易遺漏病變。

結直腸癌越早發(fā)現(xiàn),治療效果越好。早期患者,有效治療后5年生存率在90%以上。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10%。據(jù)流行病學數(shù)據(jù),50歲以上結腸癌發(fā)病率明顯上升,75歲-80歲間達到高峰。

圖片

預防大腸癌的關鍵是在適當?shù)哪挲g接受一次腸鏡檢查。40歲以上的高危人群應該做。50歲以上必須做。

高危人群包括:有腸炎性疾病史;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術后、膽囊切除術后(因為膽囊切除后次級膽酸會進入大腸,從而增加大腸癌的發(fā)病率);糖尿病;有下腹部放療史;結直腸腺瘤或結腸癌家族史;有不良生活習慣,包括缺少運動,酗酒,高脂肪飲食,高鹽飲食;長期便秘,腹瀉,有排便習慣改變、不明原因腹痛、便血、消瘦;年齡超過40歲以上,長期抽煙;消化道腫瘤高發(fā)地區(qū)。這些高危人群應從40歲開始定期篩查結直腸癌。另據(jù)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(NCCN)最新指南,如有1 名一級親屬在60 歲前診斷或 2 名 1 級親屬在任何年齡診斷結直腸癌,應從家族中最早診斷結直腸癌者的患病年齡減去 10歲開始篩查,或是最遲于 40 歲開始每年做結腸鏡檢查。按照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的標準,40歲以上,最好每3-5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,如果有炎癥性腸病,大腸腺瘤性息肉,那么最好每1-2年接受1次腸鏡復檢。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變大部分沒有癥狀。等有了明顯癥狀,來就診時大多數(shù)已是癌癥中晚期,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。

部分消化道早期癌內鏡下微創(chuàng)治療可達到治愈性切除的目的。由于大部分的腸癌由息肉演變而來,比如腺瘤性息肉,是公認的癌前病變,及早地腸鏡檢查很容易發(fā)現(xiàn)并簡單地予以切除,就可以除去隱患。

圖片

切息肉前,需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、抗凝藥物、活血化瘀藥物。一般停藥兩周以上比較安全。當然,能否停藥,還需參考相關科室醫(yī)生的建議,特別是心臟冠脈支架植入患者不要輕易停藥。

圖片

癌,不是一天長成的,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。

預防結腸癌的最有效辦法就是按時做腸鏡檢查,定期復查腸鏡,切除腺瘤性息肉。年過50的中年人,我們能做的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讓我們一起慢慢變老。

腸息肉十大病因,要想預防大腸息肉,首先要了解其發(fā)生原因,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干預。今天就與大家聊聊大腸息肉發(fā)生的那些相關因素。為什么會長大腸息肉?至今仍然不是很清楚,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。

1. 年齡:年齡是大腸息肉發(fā)病的重要因素,隨著年齡增大發(fā)病率增高,到了中年大腸息肉的發(fā)病率高達10%~30%。大腸是食物殘渣滯留、吸收水分形成大便的地方,大腸黏膜長期受食物殘渣的刺激就容易增生引發(fā)息肉。到了中年,尤其50歲以后即使沒有任何癥狀,也有必要做一次腸鏡檢查,是否有大腸息肉、甚至大腸癌以便能及時治療。

2. 慢性炎癥刺激:腸黏膜長期受炎癥刺激,使腸黏膜充血水腫,甚至糜爛、潰瘍,可能因炎癥刺激引起黏膜增生而發(fā)生息肉;糜爛潰瘍愈合導致疤痕收縮,形成息肉狀;慢性炎癥刺激致腺體阻塞,黏液儲留而發(fā)病;也可能因慢性炎癥刺激,引起細胞突變而發(fā)生腺瘤。腸道慢性炎癥,可能由細菌、病毒、寄生蟲感染引起,也可能與腸道自身免疫性炎癥損傷有關。據(jù)研究,腺瘤性息肉的發(fā)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。腸道慢性炎癥,往往表現(xiàn)慢性腹痛、腹瀉、便血等癥狀,有這些癥狀者應及時腸鏡檢查,積極治療腸道慢性炎癥以預防大腸息肉的發(fā)生。

圖片

3. 代謝相關的各項因素:包括:超重、肥胖(尤其腹型肥胖)、高脂血癥、2型糖尿病、非酒精性脂肪肝、代謝綜合征是大腸息肉發(fā)生的危險因素。

這些代謝相關因素可引起高胰島素血癥、胰島素抵抗、胰島素生長因子-1水平的升高等等,進而會通過增加細胞增生和減少細胞凋亡而影響大腸息肉的產生。

有研究證實,大腸息肉患者中血脂當中任意一項異常者高達57.75%,尤其是甘油三酯升高、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與大腸腺瘤關系更為密切。

積極鍛煉,控制飲食,減輕體重,治療和預防“三高”,就可以預防、減少大腸息肉的發(fā)生。

圖片

4.   膽系(膽囊、膽道)疾病:大腸息肉患者同時伴有膽系疾病的患者較對照組明顯增高,提示膽系疾病是大腸息肉患病的危險因素。

國外曾有學者對膽系疾病與大腸息肉進行薈萃分析,42543例結腸腺瘤患者中,有28281名患者中有膽系疾病或曾行膽囊切除術。膽系疾病可能是內臟自主神經病變的一個標志,內臟自主神經病變會導致膽囊排空功能障礙和腸道傳輸時間延長,使大腸內毒性物質滯留時間延長而刺激腸黏膜發(fā)生腺瘤。

圖片

5. 腸道菌群失調:目前研究發(fā)現(xiàn)腸道微生態(tài)失衡可能是導致結腸息肉發(fā)生的原因之一。正常情況下,腸道微生態(tài)保持平衡狀態(tài)。如果益生菌減少、致病菌增加,則可能導致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癥,繼而發(fā)生結腸息肉。多喝含有益生菌的酸奶,多食富含益生元的食物,可預防大腸息肉。低聚糖是可溶性膳食纖維,有益于腸道益生菌的生長,故稱益生元,進入腸道后有助于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的生長,制造醋酸和乳酸,酸化腸道,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,并為腸道細胞生長提供健康的環(huán)境,可預防大腸息肉和大腸癌的發(fā)生。小麥、洋蔥、大蒜等食物中富有可溶性纖維低聚糖,香蕉被認為是最方便的富含低聚糖來源的食品之一。

6. 吸煙、飲酒:吸煙與腺瘤性息肉密切相關。吸煙史在20年以內者大多發(fā)生小的腺瘤,而吸煙史在20年以上者大多伴發(fā)大的腺瘤。研究認為煙草中的尼古丁會通過甲基化CPG島來影響抑癌基因,最終影響大腸息肉及腫瘤的發(fā)生。經常飲酒是大腸息肉患病的另一個危險因素。

7. 高脂肪、高蛋白、低纖維飲食:飲食因素與腸息肉的形成有一定關系,特別是細菌和膽酸相互作用,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。不當飲食會增加大腸息肉發(fā)病風險;恰當食物又能預防大腸息肉發(fā)生、阻止其發(fā)展、降低其復發(fā)和癌變的機會。西式飲食,高脂肪、高蛋白(尤其紅肉)、低纖維飲食容易發(fā)生結腸息肉。國內飲食西化也是結腸癌發(fā)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。而多進食綠葉蔬菜、西紅柿、茄子、西蘭花、卷心菜、蘆筍、胡蘿卜、蘿卜、洋蔥、大蒜、豆類、大麥、玉米、香蕉、萍果等等,有利于腸道蠕動,增加腸道益生菌,增加葉酸攝入等多種機制來減少腸息肉的發(fā)生。飲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會改變腸息肉的發(fā)生風險,必須養(yǎng)成良好的飲食習慣,長期堅持才會有效。

圖片

8. 鈣、維生素D缺乏:鈣的強骨作用人人皆知,鈣還能調節(jié)人體細胞的生長。動物研究發(fā)現(xiàn)鈣缺乏會導致結腸細胞過度生長;而維生素D能控制腸息肉細胞的增殖速度,還能促進鈣的吸收。臨床研究發(fā)現(xiàn)每天補鈣1200mg可降低14%~35%的腸道息肉發(fā)生風險;每天攝入645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的危險結腸息肉的發(fā)生風險。普遍認為從飲食中攝取鈣對預防腸息肉的發(fā)生是有益和安全的。成年人每天需要攝入1000mg鈣,而每天的飯菜只能提供不到400mg的鈣質。牛奶是補鈣高手,一杯200ml鮮牛奶大約可以攝入208mg的鈣,因此,平時要多喝牛奶。不喝或不能喝牛奶或酸奶的人可以通過貝類、海鮮和綠葉蔬菜來補鈣,尤其芝麻菜含有大量的鈣而草酸少,鈣的吸收較好。富含鈣的食物須與富含維生素D和鎂的食物結合起來,才能確保鈣的吸收發(fā)揮作用。維生素D的最佳來源包括動物的肝臟、魚類和維生素D強化乳制品,多曬陽光也能產生維生素D。鈣的吸收需要鎂的參與,研究發(fā)現(xiàn)保持這兩種礦物質的完美比例是2:1,才能更好地防止息肉的生長。人群中鎂的輕度缺乏是相當普遍,綠葉蔬菜是鎂的天然來源,但大棚內生長的蔬菜和食品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鎂。菠菜含有豐富的鈣、鎂、膳食纖維,對結腸息肉病人來說是保健價值最好的蔬菜之一。

圖片

9. 遺傳因素:一般認為,腸息肉的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,從目前研究情況表明,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后代子女,在遺傳機會上男女是均等的,沒有性別的差異。尤其,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(HNPCC);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(FAP)等更是與遺傳有關。因此,家屬中有結腸癌和多發(fā)性大腸息肉的患者,你更要提早做腸鏡檢查。

10. 其他因素:慢性便秘,糞便粗渣長期刺激大腸黏膜,以及其他原因造成腸黏膜損傷,可使細胞出現(xiàn)異常增生,形成息肉。 錯構瘤與胚胎發(fā)育異常有關。


院內新聞
【新聞中心】